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9679461
 微笑的風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中年之後 就像撿石頭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相互扶持,互助合作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孤獨死
作者: 微笑的風 日期: 2019.08.20  天氣:  心情:
日本人「孤獨死」目前已經達到「每一小時就有超過3個人孤獨死,


至少死後兩天沒有人發現、沒有人送終,孤獨地死去」的狀況,


為了避免這種「悲劇」,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提出了一個概念「助死士」,


其目的在於「根據當事人的意願,扶持他走過生命的末期」,


她舉了兩個例子:


第一個例子是一位90歲的失智奶奶,她的狀況是配偶過世、無後代、


行動不便,由於她堅持在家終老。醫師、護理師和照護員


會定期前往奶奶家中掌握病況變化,到末期,


照護員甚至一天巡視奶奶8次。高密度的巡視維持了3天,直到她離世為止。


第二個例子是因惡性腫瘤過世的單身友人K小姐。其患病後,


30位朋友組成了「K小組」。有人負責K小姐住院時的飲食與生活起居、


有人負責告知親友病情進展,也有人負責統整醫療資訊。


在K小姐過世之後,團隊成員仍以電子郵件群組連繫,


送走了另外兩位朋友。


上野表示這樣的團隊非一朝一夕可以促成,


「想養成人脈,現在就得灑下種子,定期耕耘灌溉」,


若能做到這點,一個人臨終,沒問題的!


類似這種「關懷組織」的倡議,也有所謂「寬容家族」的誕生,


即「不管戶籍、血緣,朋友以上、家人未滿」,


彼此每個月會有一、兩次的聚餐,平常用通訊軟體互相報平安,


未來希望能彼此住在附近或成立共居住宅,我認為聽起來還算不錯。

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19年5月17日發表了一份關於孤獨死的報告,


稱孤獨死死者的平均年齡為61歲,不滿75歲的死者佔全體的5成,


而20到50歲的佔了全體的4成,可見孤獨死不分老少。


因此,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「孤獨死」並非「老人的專利」,


而是該考慮「如何面對一個人的臨終」。


老後景況更可能是:


•健康只是一種願望,不會是實況。


•老後可由子女奉養。但實情是,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。


•若是需要照護,就住進安養院度過餘生。


但屆時安養院可能一般人根本住不起。


•只要現在有一般水準的薪水,退休金便可保老年無虞。


但資產可能變成負債,
   
  你現在賺的錢根本不夠餘生使用。


•老年生活和你想的絶對不一樣,即使你自認為是中產階級,


你的未來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。


在台灣的情況則是,


所謂「下流老人」更可能是「流沙中年」變老的「結果」。


https://udn.com/umedia/story/12755/3943498?utm_source=udn&utm_medium=paper
標籤:
瀏覽次數:371    人氣指數:971    累積鼓勵:30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中年之後 就像撿石頭 《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相互扶持,互助合作
 
給我們一個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