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他們來講,「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」的家庭,難以想像。
五歲時,父母就離異的動畫導演段奕倫笑說:「每次介紹我們的家,我都覺得很困難。 我常會說:『我跟我爸、我媽不熟』。」
才幾個月大,父親就拋家棄子的作家郝譽翔談起父母親離婚的畫面, 充滿黑色幽默:「我媽媽常會複述他們離婚的那一幕,他們在法官面前, 法官問我爸爸:『四個小孩你要不要?』我爸就說:『我帶著四個小孩,還有哪個女人要嫁我?』 我們小時候都把它當做笑話聽。」
像段奕倫或郝譽翔這樣,從小就在父母離異中成長的孩子,已經愈來愈多, 甚至已經快要成為一種主流的家庭結構。
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報告統計,二○○八年台灣單親戶數約七百二十三萬人, 單親家庭已佔台灣家庭總戶數約一成,幾乎每十個家庭就有一個是單親。 而造成單親家庭的主因,主要來自於父母離婚。 台灣的粗離婚率已從一九八八年的每千人一.三對,升高至二○○八年每千人二.四對。
愈來愈多專家研究發現,離婚並非是一個單獨的生活事件;相反的,對整個家庭而言, 離婚意味著一連串充滿壓力的經歷,從離婚前的婚姻衝突開始,延伸到往後生活的許多變遷。
「生命太渺小,以至於任何的遷徙都可能遍體鱗傷,」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為段奕倫的新書推薦序中形容, 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著「顛沛流離」的宿命。 「家,只存在於想像中,只能不斷美化的一種存在。」
不論願意或不願意、明白或不明白,面對父母親離婚,身在其中的孩子往往無可奈何的必須接受這個事實, 更必須辛苦的重新建立他和許多人的關係,甚至他的價值觀。
過去很少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離婚這件事,在離婚家庭中長大的孩子,究竟生命中走過哪些關卡?
他們對父母、對家庭、對自己未來的婚姻、愛情,有什麼樣的期望與想像? 我們可以從像這樣長大的孩子,學習到什麼樣的功課? 《親子天下》特別深度專訪了在離婚家庭中成長的段奕倫、段奕德兄弟,以及作家郝譽翔, 分享了他們的心路歷程,他們的故事也許提供了一個更貼近孩子的角度與觀點。 馬友友-花樣年華(大提琴)